联系人:彭老师
电话:021-60485354
手机:13361961191
E-mail:sjtu_edu@126.com
地址:上海交通大学华山路1954号
2014年11月27日下午,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第十三期学术沙龙在徐汇校区法学院203会议室举行。人文艺术研究院副教授、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研究院(筹)徐剑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学科带头人、原心理与认知科学院副院长刘永芳教授,受邀作沙龙学术报告。沙龙由蒋宏教授主持。
蒋宏在沙龙主持词中指出,科学理性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会与日俱增、智能化工具和人造物将会层出不穷。然而,人之所以是人,区别于其他人造物,其关键在于人类是自然和社会进化的产物,有许多行为和活动来自于自动化的本能和非理性,有的是具有共性的、有的是个性化的,有的是基因进化或创伤突变的结果,有的是后天习得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竞争、博弈中产生的或然变数,这种来自遗传、基因突变和非理性的自动化行为的或然变数,在认知、判断、选择和决策中的蝴蝶效应和对理性社会产生非理性影响的作用不可小嘘。为此,研究、揭示和解释人类的非理性、自动化行为的运行机制、大脑神经机制将会显得至关重要。
徐剑作了题为“媒体、司法与公正判断”的演讲,紧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习近平)。演讲中,徐剑通过济南中院微博直播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一案的例子,引出司法公开(公开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和媒体介入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变化的进展情况,并由此提出“摄像机进法庭,司法判决书公开上网,试图通过媒体介入司法公开让公众感受到庭审的公平正义,这一举措和政策推论是否成立,是否能够获得经验证据的支持?”这一现实问题。
针对问题,徐剑介绍了国外有关媒体介入法庭审判过程,对于庭审可信度公众的认知的影响,即从自变量:媒体形态的使用者(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电视和广播)听众、观众,因变量:公正判断形式(对抗制和纠问制),以及调节变量:信源(高可信度信源和低可信度信源)等的交互影响。针对中国媒体介入庭审的司法公开问题,徐剑报告了其研究团队通过受众分别对展示判决结果的不同媒体、对法律制度的信赖程度、对新闻媒体的信赖程度、不同媒体形态对法律制度的信赖、不同媒体形态对新闻媒体的信赖六种情况对司法裁决公正性判断的认知结果,开展交互研究,并通过案例分析,对同一个案例,将受试者分成“只看文字司法判决书”、“只看现场法庭节目录像视频”、“先看文字司法判决书后看现场录像视频”、“先看现场录像视频后看文字司法判决书”四个控制组,并让这四组的受试者对于公开审判“被告和原告的审判是否公平”进行判断。其研究结果给人以启发和深思,同时也引起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刘永芳作了题为“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的心理及脑机制研究”的报告。报告中,刘永芳解释了“自我决策”、“预期他人决策”、“为他人决策”三种决策的概念和区别,随后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及存在问题,由此提出了他所研究的几个假设和思路:认知-动机转换假设. 随着自我与他人心理距离的增加,自我-他人决策差异逐渐由认知方式驱动向动机驱动转移;动力机制转换假设. 随着自我与他人心理距离的增加,决策者的动机逐渐由趋利避害向维护自尊(自我提升)转移,相应地其参照点也会发生偏移;认知方式转换假设.随着自我与他人心理距离的增加,人们决策时的信息加工方式逐渐由分析性向启发式转移,相应地其线索偏好也会发生变化;脑机制 转换假设.随着自我与他人心理距离的增加, McClure等人(2004)所谓的 δ 系统 和 β 系统的激活区域和水平都将逐渐减小和削弱。
刘永芳详细介绍了其团队运用了3个试验来验证这四个假设,最终得出“自我-他人决策的风险偏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受他人与自我的心理距离、决策任务的得失框架、决策者的角色或自尊水平的影响或调节,且这些变量间也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自我-他人决策差异主要表现在收益情景下,而在损失情景下差异趋向于消失(损失厌恶是不分你我的,收益喜好是分你我的)”;“自我-他人决策差异主要体现在中、低自尊水平个体身上,在高自尊水平个体身上表现较不明显(体现了自尊-金钱交换理论、自我提升假设)”的结论。据刘永芳介绍有关设计的认知神经证据的支持及脑机制的揭示已经做过ERP实验并得到验证,而后续的研究设计:fMRI实验正在准备之中。
演讲结束后,与会者与演讲者之间进行了热烈对话和积极探讨,尤其对实验设计和研究思路与方法交流比较充分,与会者一致认为两位学者的演讲具有启发性,其研究视角也具有借鉴意义。
上海交大推荐课程:
上海交通大学总裁研修班 招生简章
上海交通大学房地产总裁班 招生简章
上海交通大学EMBA总裁研修班 招生简章
上海交通大学私募股权投融资总裁班 招生简章
上海交通大学CMBA工商管理研修班 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