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彭老师
电话:021-60485354
手机:13361961191
E-mail:sjtu_edu@126.com
地址:上海交通大学华山路1954号
上海交大招生网2011年11月23日快讯:
2011年11月20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承办的上海思想界合作学术沙龙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老图书馆举行。此次讨论会的主题为“文化繁荣与理论创新的时代使命——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总支沈国明书记、上海交通大学郑成良副校长,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的专家学者及《人民日报》、《文汇报》、《社会科学报》的媒体人士应邀出席,学者们围绕着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就“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方略”、“我国文化水平匹配国家综合国力的路径选择”等大小十几个议题进行了充分的对话与讨论。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长蒋宏教授、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国良教授主持了本次学术沙龙。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沈国明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在年终岁尾举行此次沙龙很有必要,一方面是总结经验,另一方面是明确下一年的主攻方向。将当代上海同30年代的上海相比较,很多人对上海的文化发展存在着焦虑心理。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机会十分难得,具体建设不能光喊口号。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要求上海拿出文化发展思路,要有切实成效的文化突破,要有五年内,十年内的工作目标,要有具体文化工作的突破点和抓手。在此背景之下要把“六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实施意见”进行引导,还要通过同时期比较等手段明确具体细节。希望能够通过此次会议带动上海的学术界将文化的工作做好。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郑成良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交大办学的初衷在于培养“政学”人才,解放后虽常以理工见长,但近期在大文科建设战略,培养具有人文功底的综合性战略型人才方面,也走出了一条可喜的成功之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进一步使我们明确了“文化”在当代的可为之处,更加坚定了交大建设文科的决心。以高校的价值关怀社会民生,以高校的科研力量回馈社会,这是高校学者“经世致用”的最佳方式。他相信通过今天的讨论,必将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学者开展更加深入全面的交流与合作,为繁荣中国文化、丰富理论创新等诸多重大问题提供更加广泛的思路。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教授指出,当下最为紧迫的应当是体制的创新,对于上海的文化体制改革以及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确实有很多争论,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评价、不同的定位。关键在于观念,也就是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顶层设计、战略定位、目标到底为何,带来了上海面对其他地区文化大发展时产生的焦虑心理,甚至影响了自信心的建立。在这一命题下应注意上海“国际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市场”的特征。注意上海多年来形成的巨大的文化市场的空间和巨大的文化消费特征。从这个角度,北京等其他城市是很难与上海比较的,也是上海易于突破的重点所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瑚教授指出,几十年的发展暴露了中国社会某些群体道德缺失的问题,迫切需要以文化对此类风气进行校正。这与当今媒体作为“大众公器”的新闻价值取向不无关系,单纯的经济取向很大程度上给大众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大大提升的当下,文化产品的制造者不能再为改变一穷二白的局面而一再“透支”文化精神生态的健康性。“一切向钱看”的后果是众所周知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指出,上海的文化建设某种程度上来说并没有理清思路,需要上海社科联和上海的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刻的讨论。在他看来,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两者应是同步的,需要在政策扶持、人才引进、文化空间上进一步进行改善。而在文化上的政策的放宽能使文化更加有力地向前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李本乾教授,结合其团队给上海市发改委做的研究项目,认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口号体现不出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效应,应当提“国际文化都市圈”。像伦敦、巴黎这些城市的文化影响力早已超出了它们自身,带动了周边的地区。以长远发展目标计,认为应该将上海建设为国际文化都市圈,目标是满足市民文化需求、引领“四个中心”建设、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张敏教授指出,当今国家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的竞争,而上海城市在未来的定位和历史传统定位上有一定模糊性。上海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建立的一些城市品牌,有很多部分在当代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如缺乏当代的文化创新、当代的文化实力展示,上海的文化品牌实际上是在被消耗的。以会展业为视角,可以看出上海完全有能力,有资源将文化连同经济相结合进行整体带动发展。但这一发展的实现必须是在城市科学、城市文化的深入研究,以及在城市内容、结构、基本设施上做大做强的基础上。世博会给上海带来了一份宝贵的遗产,这一遗产不仅仅是技术、经济指数上的,更是价值上的,理念上的,在地区背景下大城市何为?没有给地区服务的态度、精神,就不可能有全球地位,不可能有国际大都市的地位,总是想为自身服务然后做一个国际大都市,是不可能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总支书记徐清泉研究员认为,上海的文化发展主要是由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确立和聚焦大力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要解决国家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防止社会上个别道德滑坡事件泛化。第二大主题是“确立和聚焦上海提出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这需要将政策落到实处。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刘士林教授指出,造成上海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软实力走下坡路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上看,除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被动地选择“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直接影响了文化创新与发展之外,更重要的是,自新世纪以来,尽管上海强烈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大都市”等发展目标,但由于缺乏一个明确的文化主题,以统领上海近现代丰富的文化资源、就文化大都市与国际大都市建设、文化软实力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等进行科学论证与“无缝对接”,并以有效的制度建设与政策研究予以及时支持,因而造成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的局面。城市的文化主题是对于城市个性和文化的概括,是一种最深刻、最持久、最核心的竞争要素。一个成功的城市必须拥有一个极其鲜明的城市文化主题作为坐标和轴心。
上海交通大学李亦中教授指出,时下的上海电影同民国时期相比有退步的地方,从整个中国电影的产业发展角度来讲,中国电影离“走出去”的目标仍有距离。从影片来说,出口电影在实践中如何克服“文化折扣”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近年来的经验来看稍复杂的中国影片会因文化观念取向的不同而不易被接受。是拍摄“内销”产品、“外销”产品,还是“内外兼顾”是否有明确的计划和比重?这些问题我们都了解的不够。从产业角度来讲,中国电影并没有海外发行,没有打入国外的院线。上海目前非常缺乏有这方面意识的发行方,若以“国际文化大都市”观之,此为上海需要弥补之处。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处蒋宏处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上海应当有其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中央的文件不仅仅是行动纲领,也是思想纲领。上海要以此为契机反思一下自身的文化建设。具体而言有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当代上海文化同20世纪初民国时期的上海文化相比有一定弱势?第二近年来的文化建设投入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上海市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对其有促进作用。第三从微观产品生产与服务提供上,上海自身的文化品牌现在是缺失了,是否折射了上海市发展的定位问题。
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议十分必要,同时也十分及时。不管是文化积累还是人才储备、文化资源量上来讲,上海在文化方面都是大有可为的。关键在于是不是让文化做“领头羊”,对社会经济建设进行有益的引领。基于上海近年来在文化上的表现,这一突破需要文化界各方的一致协作,同时还需要文化体制、政策、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推动。会议最后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
上海交通大学高层管理培训招生网,旨在为学员提供交大研修课程班的信息!获取最新的管理资讯。常年招收:上海交大总裁研修班,上海交通大学总裁班,上海交通大学培训班,上海交大房地产总裁班,上海交大私募股权投资总裁班,工商管理研修班,上海交通大学国学总裁班,上海交通大学商业地产总裁研修班,私募股权PE培训班,上海交大MBA研修班,上海交大金融投资课程总裁班,上海交大心理学课程班,上海交大私募班。联系人:金老师 彭老师 吴老师; 电话:021-60485354 24小时电话:13296175354 网址:http://www.sjtum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