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教务公告
学院动态
行业新闻
课程大全
上海交通大学实战营销管理
房地产金融总裁研修班
私募股权投融资PE上市课
中国商业总裁班
工商管理MBA研修班
企业资本运作总裁研修班
中国CEO创新管理总裁研
首席营销官CMO实战培训
财务总监CFO研修班
品牌与营销总裁班
联系我们
联系人:金老师
联系人:彭老师
电话:021-60485354
手机:13361961191
E-mail:sjtu_edu@126.com
地址:上海交通大学华山路1954号
联系人:彭老师
电话:021-60485354
手机:13361961191
E-mail:sjtu_edu@126.com
地址:上海交通大学华山路1954号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打造软件精英“黄浦军校” 上海交大英特尔合办创新试点班
上一条: 上海交通大学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骨干研讨班隆重举行 下一条: 香港溢达集团董事长杨敏德女士来访上海交大
上海交大与英特尔公司将联合举办创新试点班,携手打造软件工程师的“黄浦军校”。在创新试点班,92位学员将跟着英特尔公司的顶尖工程师,以软件行业最新技术为主题,研究最新的科研项目。他们还将在学校和英特尔双导师的指导下,参加国内外大赛,完成“暑期大作业”和其他创新实践,甚至是毕业设计。
AEVIOU中文滑行输入法、“智慧树”思维导图、“视频跟踪”系统……这些由学生团队主导、原创的创意案例或项目,都出自一群本科生之手,都是交大-英特尔创新试点班催生的成果。其中的很多成果已进入成果转化阶段。
从2002年的初次携手,到2013年探索出一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之路,交大与英特尔用十年的时间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交大-英特尔模式。创新试点班的举办,为双方下一个十年的合作与辉煌开启了新的篇章。“在交大-英特尔模式的培育下,一颗颗卓越工程师的‘种子’,开始破土、发芽,呈现出旺盛的活力”,软件学院院长傅育熙告诉记者,上海交大和英特尔携手十年,形成了独特的“交大—英特尔”模式,校企合作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
化合反应:全程贯通,打破人才培养校企间壁垒
十年前,教育部和发改委批准创办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要求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多层次实用型软件人才”。交大软件学院被称为“试点中的试点”。
软件学院认识到,要加强工程教育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必须引入企业优质资源。于是,学院主动找到了英特尔公司。共同的理念使双方合作一拍即合。从那时起,交大和英特尔的这段十年“情缘”植根萌芽。期间,英特尔负责该项目的主管换过四、五任,然而,合作不仅从未中断,反而愈加紧密。特别是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计划以后,双方的干劲更足了。
合作初期,双方也曾在人才培养方面发现问题。虽然双方目标一致,但学院有学院的教学管理体系,企业也有企业的规章规定,更重要的是,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会评估校企合作产生的经济效益。“如此一来,双方各自打起自己的‘算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入了传统工程实习的‘怪圈’——‘记工分’。在学院这边点个名,在英特尔那边记个‘工分’。剩下的就是‘散养式’的自由,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蜻蜓点水”式的合作不能带来双赢。于是软件学院从办学机制入手,在国内率先创建以学校为主体,政府、企业积极参与的理事会机制。由上海交通大学、英特尔(中国)等联合组建学院理事会,从机制上为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保驾护航。
为了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软件学院以联合课程建设、联合授课、暑期大作业和毕业实习等形式,实施贯穿本科四年的工程实践教学。傅育熙介绍,新生一入校,便有一张成长路线图摆在他们面前:即大一学习由学院与公司编写的实用课程,参观企业,聆听企业的校园讲座,参加jobshadowingday等活动;大二、大三“小试牛刀”,参加各项学生竞赛和大学生暑期项目;大四、研究生、博士生“工程实战”,配备双导师。入校的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校企合作的体制问题解决了,学分壁垒又出现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分是学生的“宝贝”。学生通常为了修满学分,围着学分团团转。当第一课堂课程和第二课堂的PRP、暑期实践课程、创新实践项目、学科竞赛等都摆在学生面前的时候,他们开始忙得不知所措,一些很好的创意,往往由于繁重的学分要求而只能浅尝辄止。软件学院率先打破了这一学分壁垒,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实现了学分贯通,变成了学分围着学生的兴趣和科研项目跑。在软件学院,学生参加暑假大作业是修学分,参加创新实践项目是修学分,在企业实习是修学分,学生不必因为课外实践而担心修不满学分毕不了业,更多的好项目在不同学分环节的支持下,成为完整的作品。
据统计,逾3000人次的学生从交大-英特尔模式中受益。上海交大软件学院已与10余家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校企共建课程20余门,聘请“企业兼职导师”29人;设立暑期实践课程项目247项(其中企业立项111个,覆盖学生360人);688名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聘请企业指导教师近600人次;设立科创项目197个,参与学生逾820人次;开办四届创新试点班,覆盖近200人,20余项科创作品在“挑战杯”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上摘金夺银。
分解反应:企业技术难题分解到学生“工程师”手中
“我们都熟悉室外GPS导航定位,但是换到室内,GPS就束手无策了。假如我们和小孩子在大商场内购物,一转眼小孩子走失了,如何利用超声波定位到小孩准确的位置?”
碰到这样的问题,作为工程师,你将如何解决?
在软件学院,学生们常常享受到学生“工程师”的“待遇”,他们在学生阶段,就要去解决一些企业技术难题。这就是软件学院独创的“暑期大作业”。
软件学院要求学生在暑期六周的短学期内,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程),通过对所学理论和技术的综合运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这个创意很好,但很快又碰到了问题”,傅育熙说:“教师自拟的虚拟项目,往往很难达到真实工程的训练要求。”
于是,学院就和英特尔的工程师商量,把他们在企业中碰到的一些技术难题,或者无暇研究的工程创意,分解成一道道工程实践题目,以“暑期大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来完成。这样,同学们便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学生“工程师”。
当然,学生并不是单独“作战”,而是与优秀企业的人才、技术资源协同“攻关”。在企业、学校双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团队以企业实际项目产品为需求、按企业项目运行模式,完成暑期项目。
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经过七、八年的实践,项目取得很好的效果,英特尔、学院科研实验室竞相立项,将此作为发掘、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机会,项目质量和数量逐年提高,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学生“工程师”则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课题作为暑期大作业的项目。每年秋季的“软件展示会”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软件作品,成为软件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校企项目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了长足的提高。”
交大和英特尔的“暑期大作业”产生了示范效应。几年来,英特尔、微软、IBM、摩根士坦利、育碧、QAD、大众点评等多家企业每年设立近40个项目。学院做了一个统计,企业、学院科研实验室设立的项目总数是学生团队数的1.5倍,逾30%的学生直接被企业接收为毕业实习对象。学生对待暑期大作业的态度由2003年第一期的抵触、被动接受,转变为普遍欢迎。逾90%的学生认为暑期大作业是大学期间收获最大的实践教学环节。
置换反应:车间成教师的“课堂”,课堂成工程师的“车间”
英特尔首席工程师黄波最近一次到软件学院上课是在2013年6月份。他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登上软件学院的讲台了。他的搭档英特尔首席科学家冯晓焰也一直热衷到软件学院为学生上课。黄波告诉记者,站到讲台上,他忘记了自己是工程师,他面前的学生都是“暑期大作业”或企业实习时指导的学生,都能叫得出他们的名字。上课用的教材,是软件学院的教师和自己一起编写的实用教材,讲课的内容大多是自己解决工程问题的案例。
与此同时,软件学院的青年教师则以“企业访问学者”的身份深入到了企业的一线。“企业访问学者”是培养学术骨干、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软件学院青年教师戚正伟没想到,自己“访问学者”的经历是在英特尔的实验室里度过的。他工程师们一起上下班,在企业技术一线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
为了帮助教师积累工程经验和拓宽国际视野,软件学院以减免工作量等形式支持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入合作企业学习。他们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结合自身的科研和教学领域,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积累工程经验,并与企业团队共同建设相关课程,开展联合科研。目前,已有7位青年教师分别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上海育碧电脑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访学,在联合课程建设、联合科研方面展开了有效的合作。
此外,学院还出资支持教师以学术休假的形式出国访学。他们结合科研和教学主题,前往国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学习和交流,并与之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为科研和教学服务。目前,已经有5位教师完成国外访学活动。
复分解反应:交大软件学院-英特尔试点班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
在生活中,快递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你听过“指尖快递”吗?
生活中,我们能够用手抓苹果、书籍等物品。那么对于虚拟的信息呢?Get&Put让人类的双手魔法一般地从电脑屏幕中抓出来虚拟的图片,音乐,文件,随时放到其他的电脑、手机等设备中,或者以握手的方式递交给他人。比如,有了Get&Put,朋友从屏幕中抓出一部电影,并手把手递交给我们。我们回家后只需对着我们自己的屏幕一放,电影就由我们的手进入了电脑屏幕。
Get&Put是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LetssGo团队开发完成的,已参加多项大赛并取得好成绩,并与今年7月代表中国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ImagineCup全球应用开发大赛。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再也不需要为忘记带优盘而苦恼,因为我们只需要在出门前对着屏幕上面的文件抓一下,到了单位再放一下就可以了。未来,我们将更加便捷的与亲朋好友分享我们的信息,分享我们的快乐,分享我们的生活。我们拥有魔法一般的手,让传递变得如此简单。
在试点班,这样的作品层出不穷。2006年,上海交大成立了交大软件学院-英特尔试点班。设立的初衷是选拔一批学有余力、有志于创新的大二学生,以课外科创项目的形式,在英特尔工程师和学院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大二至大四多年一贯制的工程实践和产业熏陶,实现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傅育熙介绍,截止到2012年12月,已完成10轮创新实践项目并通过项目答辩,英特尔导师对学生技术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有很高的评价,有近70%学生被英特尔邀请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公司。“通过项目锻炼,学员的综合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也成为‘种子’,将自身的收获播撒到教学班的课程项目组中,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学院设定了一个目标:未来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交大—英特尔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中,一定有人能够成为解决国家重大战略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
十年磨一剑,锋刃初显露
上海交大与英特尔合作已走过十年。十年磨一剑,锋刃初显露。总结这十年来的合作经验,双方用两个词来高度概括:“以我为主”、“兼顾多赢”。面对我国工程教育中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挑战,针对校企合作中的多赢机制和质量管理两大难点,软件学院以培养高素质软件人才为目标,主动引入企业优质资源,从办学理念和运行机制、质量保障体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了深入、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创建了以全方位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新体系。
“多赢”是以“我”为主的“多赢”。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职能,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中,学校无疑占主导地位。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软件学院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型软件人才的培养;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要求;合作的标准必须满足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对英特尔而言,作为企业,以经济利益为先,需要的是很快就能适应岗位要求的员工。对学生而言,他们也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个性的成长需求。交大—英特尔模式把这些需求统一、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多赢”。双方都表示,合作非常愉快和成功。这都取决于双方找到“卓越工程师”这个契合点。双方都致力于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创建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上海交大与英特尔合作共建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成为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孵化器”。
“质量”指的是大学与企业在实现“多赢”的情况下,要相互负责任。传统的工程实践是学校、企业“两张皮”。软件学院从体制机制入手,打破了这种限制,注重质量控制,实现协同创新。从办学机制入手,软件学院在国内率先创建以学校为主体,政府、企业积极参与的理事会机制。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联和投资、微软(中国)、英特尔(中国)联合出资组建学院理事会,支持工程人才培养,从机制上为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保驾护航。从2003年开始,软件学院聘请软件行业协会、相关企业的资深专家加入学院教学委员会,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大纲、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参与学院的教学决策和管理,制定了“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创新实践紧密结合,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为每一个学生配备了“双导师”,还以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联合授课、暑期大作业和毕业实习等形式,实施贯穿本科四年的工程实践。英特尔也不再仅仅盯住企业经济效益,而是放眼未来,与学校联合制定了从大一到硕士的人才培养战略,为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创造条件。
回溯十年探索与实践的成功历程,软件学院紧紧抓住校企合作中“多赢与质量管理”这个关键点,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化解难点问题,同时也得益于英特尔公司带来的先进理念,使企业不再是单纯的用人单位,更成为与高校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力量。校企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