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彭老师
电话:021-60485354
手机:13361961191
E-mail:sjtu_edu@126.com
地址:上海交通大学华山路1954号
上海交大招生网2012年3月6日快讯:
近年来,上海交大不断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以“四大贯通”为抓手,独辟蹊径,打通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探索并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交大模式”。
“高等教育应该是开放式教育,要打破办学时的各种壁垒,拆掉大学内外的‘围墙’。”上海交大副校长黄震告诉记者,学校在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中,重点是“拆墙”:贯通本、硕、博教育,打通学科间壁垒,开拓校企联合培养,前伸人才培养轨道,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中的“卓越课程”
上海交大于1998年、2004年、2008年和2011年,在全校开展了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研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位一体”育人理念。
上海交大校长张杰接受采访时引用了钱学森先生1989年2月为纪念大学毕业55年而写给交大的一段话。他说:“要考虑21世纪会需要什么样的工科教育……理工科的数学课必须改革,数学课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求解,而是为了学生学会让电子计算机去求解,学会理解电子计算机给出的答案,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工科教学改革的部分内容。”
在张杰看来,钱老的话很有启示。为响应钱学森学长的呼吁,上海交大先后在全校开展了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大家越来越认识到,面对中国的未来,过去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学校逐渐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那就是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其中知识探究是基础,能力建设是核心,而人格养成是根本。“学校的中心工作要围绕每一位学生的终身成长,致力于建设一个让教师与学生的创造力互相激发的良好环境。”
上海交大全面推进本、硕、博课程体系贯通建设,按照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进行整体设置和建设,建立本、硕、博课程库与选课系统,使很多学生受益匪浅。无论本专业还是其他专业,无论是本科生、硕士生或是博士生课程,只要有益于创新人才培养就有机会纳入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贯通课程体系以创新能力提升作为核心,打造精品卓越课程。实践、团队合作、动手等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培养手段和方式也将更多地引入课程体系中。
材料学院本科直博生韩婕获得了首届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她直言,自己的获奖直接得益于学校的联读贯通课程体系。韩婕说,从本科毕业就进入博士生的培养体系,节省了许多宝贵时间,更重要的是比较早就开始进行课题研究,接触学科前沿,养成研究习惯,才有了现在的成绩。
谷国迎是上海交大电信学院本科生,机动学院硕博联读生,从小谷的亲身体验来讲,“本、硕、博”贯通的课程体系是他成才的捷径,这种特殊的课程体系,大大提高了他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使他脱颖而出,获2011年第八届IEEE 信息与自动化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
2 学科贯通:多领域交叉和综合能力养成
上海交大Med-X研究院神经科学与神经工程中心的团队来自各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和生物化学等。这样一支由多学科人才汇聚而成的队伍恰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之一:依托综合型大学多学科优势,对接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结合交叉学科战略布局,打通学科培养人才,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不断创新。
这种学科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上海交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大显身手:学校开设了数学—金融和工科—管理本硕两个贯通试点班。依托综合型大学强大的理科、工科和经济与管理学科,瞄准当今学术发展动态和产业发展趋势培养一流人才,特别致力于探索依托传统学科优势和新型学科优势的贯通,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潜在学术精英和未来的产业领袖人才,打通学科间壁垒,使人才培养路径不断拓宽。各相关学院和学科共同设计课程,共同完成本、硕课程教学,共同编写研讨课教案,形成双导师制合作指导学生机制。据悉,2012年这种学科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进一步推广,即将推出法学—外语、生物—信息等专业。
依托学科交叉的优势,在贯通的课程体系中,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跨学科的课程,无论是学分还是课程设置,都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多种可能。更重要的是,该模式不是简单地将课程叠加,而是将各学科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整合成一体,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生形成复合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获得不同专业之间的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的体验,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上海交大以“人才特区”为载体,成立致远学院、密西根学院、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创业学院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致远学院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基地,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国际视野、人文情怀和创新思维的未来科技领袖。密西根学院开创国际化办学新模式,首届毕业生中,近70%进入了中美排名前10位的高校继续深造,在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中,95%以上进入国内大型企业和著名跨国公司工作。这些拔尖人才培养特区对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凸显。
3 校企贯通: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场上,上海交大软件学院学生组成的“AEVIOU蜂窝式中文滑行输入法”团队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大赛特等奖。
上海交大软件学院院长傅育熙表示,校企合作已成为学院创新性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英特尔、微软、摩根IT等合作伙伴参与课程项目实践、指导学生科创作品,孵化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科创作品,为人才培养作出卓越贡献。
企业是学生实现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和人格养成的重要课堂,在人才培养中承担了无法替代的角色。上海交通大学打通高校与企业的壁垒,携手培养创新人才,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抓手,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新模式。
自2004年开始,上海交通大学与宝钢建立了校企合作联盟,联合培养高层次工程型人才;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围绕大飞机工程以“特班”形式培养紧缺人才;为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培养国家急需的核电人才。目前,学校共与55家企事业单位共建校企联盟,建成181个校外企业实习基地。
校企贯通模式多种多样:学校从2007年开始举办创新创业大讲堂,邀请企业领袖、业界翘楚为学生讲述创新理念;2010年进一步创办创业学院,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创新氛围,培育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造就未来的产业巨子;通过改革加强学生培养方案,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方面的校企合作;经过多年摸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四种模式:引进、对接、共建和推荐。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表示,学校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密切合作,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以“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为导向,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等,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未来的拔尖创新领军人物。
4 大学中学贯通:人才培养轨道前伸
创新教育应贯穿整个教育体系始终,中学和大学是学生思维和能力养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上海交大把创新人才培养往中学前移,积极探索并建立一个多样化、全方位、分层次、广辐射的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这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标志性特色。
学校在全国率先通过课程共建、实践创新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途径,探索建立与高中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不仅积极对中学教育进行有力的引导和指导,并且通过优质资源的输出,直接支持中学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把大学人才培养的时间“前伸”到中学阶段,让一部分有天赋、有能力的中学生能够“不走寻常路”,更早、更快成才。
“大牌教授”们几乎都有过在中学上课的经历,上海交大组织了一支百余人的教授队伍,对中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近5年来,由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千人计划”、“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等大牌教授组成的“教授团”,为中学生开设高水平讲座250余次,仅3年就开设中学生自主特色实验项目124项;“专家团”为科技班学生开设有物理、化学、生命、信息安全、机器人等专门系列课程和信息检索、研究方法等工具课程。上海中学首届科技班学生施天麟说,上海交大信息安全工程学院的教授来上课,让他第一次详细了解了信息安全、电子商务,听完课他就钻进学校的网络攻防实验室,去搭建攻防演练,学习识别和删除病毒等。
上海交大率先在全国成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目前已经与上海中学、交大附中、南洋模范中学、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天津市南开中学等10多所中学建立了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共同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天津市南开中学党委书记孙海麟表示,南开中学非常重视和上海交大的合作,这样的合作对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有着很大的帮助。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告诉记者,学校一直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使命,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围绕建设有交大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学校在创新型领袖人才培养上努力走出一条不断创新之路。
上海交通大学高层管理培训招生网,旨在为学员提供交大研修课程班的信息!获取最新的管理资讯。常年招收:上海交大财务管理课程班,上海交大企业家养生课程班,上海交大海外投资研修班,上海交通大学物流管理研修班,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总裁班,上海交通大学连锁企业管理研修班,上海交通大学EMBA总裁研修班,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研修班,上海交通大学银行行长研修班,上海交通大学品牌营销总监班。联系人:金老师 彭老师 吴老师; 电话:021-60485354 24小时电话:13296175354 网址:http://www.sjtumt.com/